玻璃仪器的消毒是确保其在实验、医疗等诸多场景中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消毒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 干热消毒
- 干热消毒主要是通过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对于玻璃仪器来说,最常用的干热消毒设备是烘箱。将洗净、干燥的玻璃仪器放入烘箱中,一般设定温度在160 - 180℃左右,消毒时间为1 - 2小时。例如,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像玻璃培养皿、试管等仪器,在进行微生物接种实验前,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消毒。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消毒效果好,能够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一些不耐高温的玻璃仪器可能会造成损坏,而且消毒后仪器需要在烘箱内自然冷却,否则骤冷可能会导致玻璃破裂。
2. 湿热消毒
- 湿热消毒利用高温蒸汽的穿透作用进行消毒。常见的方式是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把玻璃仪器放入灭菌器内,在压力为103 - 137kPa、温度为121 - 126℃的条件下,保持15 - 30分钟。例如,在医院的检验科,用于血液检测等的玻璃试管、移液管等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毒。湿热消毒的效果比干热消毒更好,因为蒸汽的穿透力强,能够进入仪器的各个角落和缝隙。不过,消毒后的玻璃仪器会比较潮湿,需要进行干燥处理,而且对于带有橡胶塞或塑料部件的玻璃仪器,可能会因为高温而损坏这些部件。
二、化学消毒法
1. 浸泡消毒
- 浸泡消毒是将玻璃仪器浸泡在含有消毒剂的溶液中。常用的消毒剂有70% - 75%的乙醇溶液、含氯消毒剂等。对于一些不能耐受高温的玻璃仪器,如某些光学玻璃仪器,用乙醇溶液浸泡是一种较好的消毒方法。将玻璃仪器完全浸没在乙醇溶液中,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乙醇能够使微生物的蛋白质脱水、凝固,从而起到消毒的作用。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溶液,也可以用于浸泡消毒,其消毒原理是通过释放出的有效氯来氧化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但是,使用含氯消毒剂后,需要用大量清水冲洗玻璃仪器,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防止对后续使用造成影响。
2. 擦拭消毒
- 对于一些大型的玻璃仪器或者不适合浸泡的仪器,可以采用擦拭消毒的方法。用含有消毒剂的棉球或纱布,对玻璃仪器的表面进行擦拭。例如,在实验室的大型玻璃反应容器的外部消毒,或者在医院的病房中对玻璃制的医疗器械表面消毒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在擦拭过程中,要确保仪器的各个表面都能被擦拭到,特别是容易藏污纳垢的部位,如磨砂接口处等。同样,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擦拭后,也要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消毒剂残留。